2024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加大力度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保障民生,较好地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各项社会发展事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2024年,全区地方生产总值完成278.43亿元,增长4.6%,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增长3.7%、4.7%、4.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9亿元,增长3.6%;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完成590.6亿元和740.68亿元,分别增长8.7%和0.3%;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6%和7.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节能减排降碳指标控制在省下达计划范围内。
(一)坚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一是农林牧渔业平稳发展。新增家庭农场262家,累计创建省级示范场62家、市级示范场81家、区级示范场97家。同德药业获得国家级龙头企业认定,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8%。种植食用菌1591.2万棒、产量0.36万吨,采收中药材1.21万亩、产量0.75万吨,种植蔬菜水果21.26万亩、产量达36.65万吨,养殖水产品0.38万吨,生猪、肉牛、肉羊、家禽存栏129.88万头、出栏332.23万头,禽蛋产量0.79万吨,养殖蜜蜂4750箱、蜂蜜产量5.39吨,“四肉”产量达2.39万吨。以林下套种、林下养殖、林下采摘等方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林地综合利用面积达59.07万亩、综合产值达10.6亿元。二是工业经济持续恢复。深入开展生态工业行动,大力推动新型功能材料、生态食品和健康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海螺水泥1#线SCR超低排放改造项目、中水西南硅业硅金属无电直燃冶炼技改项目(实验)、年产2万吨硅泥提纯高纯硅等项目已建成试运营。培育专精特新企业3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家、通过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复核企业2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碧江高新区被认定为全省重点开发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8%,新型功能材料产业、生态食品及健康医药产业产值完成20.5亿元。三是服务业质效不断提升。强化企业走访服务,鼓励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等行业,泽富律所、铜仁东陆港集团等企业纳入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对宏泰工贸、泰达新型建材、旷丰电器等11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进行奖补,支持服务行业发展壮大。全年培育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家、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25家。我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收达到30.45亿元,增速11.9%。其中:科技服务业营收1.64亿元、租赁服务业营收4.05亿元、居民服务业营收680.1万元、装卸搬运和仓储业营收1965万元、互联网服务业营收1627万元。
(二)持续用活用好政策红利,持之不懈扩大内需。一是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紧跟政策投向,围绕碧江发展所需,做大做优项目储备库,并加快完善项目手续,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推动项目高质量建设,全年谋划储备项目427个,总投资718亿元,争取各类项目资金4.55亿元。碧江区年产100万吨饲料项目、黄泥冲排水防涝建设项目等一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袁家寺骨科医院二期、中寰国际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工,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92亿元,增长15.5%。二是旅游经济持续繁荣。持续推行旅游优惠政策,围绕季节特征,结合旅游业态产品特点,推出“户外露营”“自然生态”“非遗民俗”“温泉康养”等14条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以“流光溢彩夜铜仁”为品牌,持续举办中南门民俗非遗巡游和篝火晚会活动,打造网红财神庙、啤酒花园广场、潮流后备箱集市、江畔音乐会等休闲文旅空间,成功招引品牌60余家入驻,不断丰富旅游业态。长坪村获批第六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新创建三星级旅游饭店1个,累计接待游客1312.56万人次,旅游总花费达147.67亿元,分别增长19.18%、14.42%。三是市场经济不断活跃。用活用好消费品以旧换新、大规模设备更新等“两新”政策,不断挖掘市场消费潜力、整合资源配置、优化消费结构,以优惠政策持续拉动市场效能,促进以汽车、家电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消费,今年来,拉动汽车消费2.75亿元、拉动家电消费0.64亿元、拉动白酒消费2.1亿元,助推限额以上批发业、零售业及餐饮业分别增长4.2%、7.9%和8.4%,我区成功入选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案例。四是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壮大。严格落实国家、省、市三级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认真执行公平竞争审核机制,深入开展企业走访服务,持续推进“五个通办”“跨省通办”,推动更多事项“异地能办、就近办好”,推进“企业之家”建设,积极办理企业诉求,不断壮大市场主体,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全年新增市场主体7503户,其中企业246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0户,个体工商户5032户;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9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家、限额以上批零住餐饮业企业25家。五是房地产市场逐步回暖。坚持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采取适当降低预售资金监管比例的方式,帮助房开企业回笼资金。利用购房首付、利率新政策,推动房地产“线上+线下”销售,全年举办3次房地产交易展销会,销售住房1800余套、交易金额9.84亿元以上,发放购房补贴24.22万元。元利山居等5个房开项目纳入异地代销试点,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展。采取“保交楼+安置”模式,以房抵扣保交楼专项借款,化解棚改安置1621套,累计获批保交楼等各类资金9.96亿元,推动32个保交楼项目交付住房9652套,房屋销售面积达23万平方米以上。
(三)狠抓功能互补和要素流通,城乡发展逐步协调。一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按照“抓监测、兴产业、保就业、稳政策、推改革、促增收”的工作思路,对脱贫户、监测户等开展信息核查,因户施策制定并实施增收措施,不断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全年实施莞铜东西部协作项目18个,援助资金4100万元,引进三乐营养、泽宝生态农业等14家企业并落地投产,落地投资3.61亿元,实现“黔货出山”5.71亿元,社会帮扶捐资捐物折资344.58万元;提供省内外就业岗位2.2万余个,实现我区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5705人。2024年脱贫户总纯收入突破10亿元、人均纯收入18154元,增幅10.9%。二是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实施农业产业发展基础配套设施提质改造、和平乡强村富民蔬菜产业化发展等51个产业扶持项目,资金6167.77万元,安排产业奖补资金2101万元支持脱贫群众自主发展产业。79个农业产业发展及配套设施建设、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产业到户奖补、政策性支持补短板建设的项目开工实施。优化集体经济收益利益联结机制,59个行政村的集体经济收益均达到25万元以上,累计完成集体经济分红241.469万元。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改厕任务3148户。打造“两改两治理”示范村1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特色小寨10个,碧江区建设“一园一寨一坊一场”助推强村富民工作被贵州改革刊载。三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印发《碧江区“强中心城区”五年行动2024年工作要点》,开展常态化监测,全区城镇常住人口监测达39.32万人,城镇化率达79.51%。完成1650套棚户区改造和4个老旧小区改造,建成青年公寓保租房914套,改造危旧房29套、农村危房22套,完成何家董、皮鞋厂宿舍、第二建筑公司集资楼8个小微公园改造,建设完成五福山公园、架梁山公园2个城市公园,二中人行天桥投入使用,新增停车位689个,对全区74条道路新设置路名牌546块,更换维修12块,设置维护乡村地名标志30块。完成5个医保经办服务“15分钟便民服务圈”建设。新建216个5G基站,主城区及乡镇实现5G网络全覆盖。
(四)坚持抓改革促创新,发展活力持续迸发。一是数字经济稳步发展。推动数字科创园、跨境电商园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园区软硬件配套服务、优化配套政策,全年累计入驻企业30家,实现产值13.13亿元。新增山久长青、黔狐科技2家数据要素型企业,星云科技、黔狐科技2家企业获得数据商凭证,山久长青荣获“全国22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全国100强新型消费示范单位”等4项国家级、11项省级相关荣誉,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达1.35亿元;谋划应用场景9个,黔程智聘·高效招聘互动平台获评2024铜仁市十佳大数据应用场景,万物智联公司代表铜仁市参加2024数博会参展报馆。二是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加大企业走访调研,掌握企业研发情况,围绕“四新”“四化”,鼓励引导企业申报科技项目,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金瑞新材料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氧化石墨烯制备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中低品位碳酸锰矿高效采选冶技术、基于碱式盐法净化硫酸锰溶液制备电池用四氧化三锰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等科技项目获得专项资金1010万元;12名省市科技特派员围绕“一主两辅”主导与特色产业,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推广科技种植技术。三是对外开放水平提升。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功挂牌,争取并实施跨境电商项目1个853万元,孵化外贸企业31家,培育实绩跨境电商企业2家,平台经济规模达到175亿元,我区荣获“数智黔乡”试点。组织企业参加省内外各类展销活动20场次,与东莞市互建稳定销售渠道5个,全年东西部消费协作销售5.7亿元。四是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入。持续推进涉农闲置资产盘活,产生经济效益1033.12万元,带动农户就业633人,户均增收约1.14万余元;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对区属国有企业存量资产全面调查摸底,大力盘活现有资产、回笼资金,我区区属国有企业现有资产资源218处,资产价值185亿元,累计盘活资产14亿元。
(五)狠抓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民生保障不断夯实。一是社会兜底保障有力。农村低保、城市低保标准不断提升,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应发尽发、应助尽助,全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10038.28万元、特困供养金1671.69万元、临时救助金326万元、国庆一次性生活补助金328.4万元、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425.7万元、残疾人补贴362.8万元。二是稳岗就业落实有效。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757人次,建成15个乡(镇、街道)就业便民服务站,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67人、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2798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339人,通过“八个一批”有组织劳务输出4524人,农村劳动力省外务工有组织化程度达70%以上,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三是教育事业不断进步。铜仁二中完成整体搬迁,七中、三中综合楼顺利建成,桃园小学教学楼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中天御景幼儿园、水上明珠幼儿园已开园招生。选拔推荐“黔灵名校长”“黔灵名师”6人,选拔省、市级骨干教师43人。全区本科上线率69.6%,新增学位4000余个,义务教育大班额化解率达90%以上。新增示范性幼儿园7所,全区示范性幼儿园占比达50%,28所幼儿园顺利通过省级“园园达标”验收,公办幼儿园占比达50.55%,幼儿园普及普惠率达97.5%。四是“一老一小”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积极探索幼儿园、托育机构一体化建设,建成“省级示范托育机构”1家,建立乡(镇、街道)未保站15个、村(社区)儿童之家39个。完成275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建设2个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达到90.91%、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率达到100%。五是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持续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儿童营养改善等工作,帮助袁家寺骨科医院、西南妇女儿童医院等3家民营医疗机构医疗设施设备迭代更新,购置CT、DR、核磁共振等大型医疗设备。区中医医院挂牌运营,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中医馆已建成,并实现15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六是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活动100余场、服务35万余人次。开展送春联、送图书下乡活动24场,发放春联1600余幅、书籍1400余册。创作舞蹈、相声、歌伴舞等各类文艺作品10余个;抖音直播文化活动6场次,线上服务9541人次。成功举办2024年中国传统龙舟赛、“7·16”公开水域游泳系列赛等大型赛事活动和“全民健身日(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系列赛事活动,建成及维护体育场地56个,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
(六)狠抓安全风险防控,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一是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持续稳定。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聚焦深入排查整治重大事故隐患,对全区14个重点行业领域进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共查处违法行为2.48万余次,曝光公布5起安全生产典型案例。围绕防汛抗旱和森林防火,开展监测预警和隐患排查治理,成功应对7轮强降雨,并开展好2023—2024年度冬春救助工作。围绕提升干部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自然灾害应对能力水平,开展各类安全生产宣传培训活动2150场次,宣传受众达3.8万余人。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事故,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二是金融风险防范和债务化解有力有序。制定印发《碧江区2024年隐性债务化解方案》《铜仁市碧江区财政局关于多措并举全力做好增收化债工作坚决守住债务风险“橙色”等级的工作方案》,将政府法定债务本息、部分隐性债务利息纳入年初预算,强化预算执行,按时偿还法定债务及隐性债务;全面完成股金社吸纳端清退和拖欠企业账款清零任务,守住了债务风险底线。三是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持续巩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恢复耕地2.03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5.27万亩、粮食产量在5.8万吨以上。储备省、市、区三级储备粮4.7万吨,其中:粮食39979.56吨、食用油7030吨,区本级储备稻谷3479.56吨、小麦2500吨,储备油850吨,储备成品粮1800吨,成品油180吨。四是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中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有序推进,交办的信访投诉件已全部办结。持续打好污染防治“五场战役”,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和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筑牢生态屏障,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8%,环境空气质量6项指标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5个国控、省控地表水体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16个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持续保持在100%。持续对水环境、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目前我区湿地公园内有维管束植物754种、重点植物达10种,鸟类达175种、重点鸟类达26种。